麻煩事比原來估計的大,第二硬盤的文件系統也出現了混亂,有可能是某種故障,也可能僅僅是強制關機,總之第二硬盤的備份數據不完整。這樣就終點回到了起點。檢測不是壞區,是連接點的混亂。
忽然有了個念頭,如果真只是硬盤上連接SATA接口的適配器故障,可以換換試試?因為類似德爾硬盤這樣,忽然整個硬盤讀不出來,終歸是有德爾特色的服務器故障。觀察到硬盤上的電路板,是可以拆卸的,那就意味著它是可以換的。按照我一般的理解,或者說是讓“技術資料”的宣傳洗腦的結果,硬盤的核心是一個真空封閉的磁盤,上下幾十塊貼得很近的磁片高速旋轉,上下幾十個磁頭來來去去地讀數據。所以如果在此封閉盤以外的電路板可以拆卸,就是說它的適配器可以更換。我們的硬盤不是一對一對的嗎?只要拆好換壞就行了嘛!
一想到這里,更換壞了的適配器后,壞硬盤忽然變成好硬盤的美好場景,已經出現在我的大腦中。
再觀察,螺絲是特殊的梅花六角四厘左右,試過所有手頭上的螺絲刀,全都不合適。但興致所在,馬上帶上樣品,上五金店讓老板,瞅著自已的貨色,那把能用買那把。但是實驗結果讓人失望,的確,能換,但是全無區別。說明不是電路板適配器的故障。我又注意到,硬盤背面,也是用同樣的螺絲封閉著,那就是說,它也能夠被拆卸開來,——如果硬盤中心真的是一個真空盤,那就是說,中心還有一塊電路板,把它換了!說不定就成了!
一不做不二休,繼續當拆卸工。把看得見的螺絲全拆下來后,后蓋板總是卸不下來,后來才發現,在商標招紙的本后,還貼著一個螺絲!再卸掉,揭開,出現在眼有的,就是開放的電機磁頭搭在旋即磁盤上的結構,原來這已經是所謂的“真空盤”。看來以往的“高技術宣傳資料”全都是lie!根本沒有真空,硬盤的中央只是在常壓空氣中,盡量密封的磁盤區。也許以前的硬盤是抽真空的,現在的硬盤生產,為了降低成本,就變成現在這樣子。或者因此,質量下降了?
無論如何,這個硬盤的價值,只剩下演示硬盤機構的價值了。從內部觀察,所有機件運作全部正常,但是BIOS就是找不到硬盤。
現在沒輒了,準備planB,從備用服務器上下手,然后把剩下的兩個好硬盤,再裝進服務器里,作為新的備用服務器。最后是吸引這次故障的教訓,掉轉兩個硬盤的位置,分別安裝上單獨引導的系統。這樣的話,下次再出現同樣的故障,——現在看來,可能性很大!——只需要倒轉硬盤接線,就可以重新啟動。而在作為副硬盤時,引導線區沒有任何不良影響。
如果不是出過這樣的事,誰會在完好的服務器安裝時,拆開機箱,作此處理?